close

9/29參加了一場關於教育訓練的分享--【數位學習的兩個世界】,兩位強棒HR前輩分享了許多經驗,也開了我不少眼界。

一位對於教育訓練的開辦非常有心得、另一位則是善用科技,把大家都討厭的「上課」,變成樂趣,成功提升人員績效。

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?

以下簡單筆記當天的內容和心得。


1. 所有的學習都是費力的、大多數吃力不討好 

2. 4G帶來的影響:數位學習行動化、社交軟體學習化

3. 雖然學習已轉成數位化,但學習的主要核心還是人:如何引發學習者的興趣?課程要夠有吸引力,不要只是從頭到尾錄完內容。

4. 科技如何幫助訓練?

5. 知道要給學習者什麼、選對工具呈現

6. 微學習:在數位時代,大家的專注力都下降,無法從頭到尾專心閱讀,需要把教材切成一塊塊,讓學習者分次吸收。就像吃蘋果一樣,一次咬一口,最後還是可以吃完一整顆,不一定要一口氣吃一顆。

7. 課程宣傳:預告接下來有什麼,引發學習者期待

8. 主管訓練:

課前:將一半知識型的內容挪到課前,請主管自行「預習」先備知識,一來可先清楚課程輪廓;二來,在課堂中可以有大量實際演練與互動。

課後:需完成之作業/任務,結合個人績效

9. 結合績效:將課程目標結合公司大策略,將公司大策略拆解程小目標。

10. 課後檢討:課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?解決原有問題?

11. 原則:所有的訓練都是為了達成績效→所有的學習方式都在提升績效

=========

【心得】

1. 關於「微學習」: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,的確蠻神奇的,講者還帶了例子來:他們公司是保險業,因此把保險知識、與客戶應對等等的情境,一集一集情境式演出,放在公司平台上,非常適合業務員隨時用行動裝置學習,再配合line的即時通訊,他們成功把討厭的教育訓練變成搶手課程,好多人想報都報不到。而這樣的方式不僅提高同仁的學習成效,也反映了他們績效提升。

→那我們的課程有機會改成[微學習]方式嗎?

雖然成功的案例很吸引人,但因為公司的課程一向都是系列式、連續式的課程,不管是軟體技術類或是管理類,常常一上就是兩三個小時或一整天。連續式的課程較不易切塊。如果有可以切段的知識型課程(ex.資訊安全宣導、勞健保知識),也許可以採用微學習的方式,把課程切成數個Q&A,讓大家提升方便吸收,也不會因為課程時數太多而昏昏欲睡。

 

2. 雖然數位化的學習已日漸重要,但學習的核心是人,所以,如何引發使用者興趣、以及符合使用者需要,才是重點,並非一味使用科技就能解決問題。

傳統、實體課程雖然很容易被認為無聊、死板,但如果加入團體討論、互動的元素,可以讓大家接收不同意見、在與同儕互動部份有所收穫、也有及時互動的優點;

線上課程不用花大家的腳程、可以用科技玩出新花樣,吸引學習者,但也不容易保證學習者的學習成效,因此還是必須視課程內容及預期成效選擇管道。

如何在學習目標和使用者吸收之間取得平衡?如何依據課程內容調整不一樣的課程設定?應該都是教育訓練角色一直需要努力的課題。

 

3. 公司開課最終的目標仍為提升績效讓同仁把所學內容應用在工作上,讓大家工作起來更得心應手,並期待為公司帶來實質成長。

課後評估的設計、實行固然重要,可從同仁處得到立即回饋,但後續的追蹤是否仍然需要?

之前參加的課程提過,教育訓練施後三個月後、六個月後的課程追蹤,可以得到更深的回饋--同仁是否把課程內容應用在工作上?課程是否真正提高工作成效?

但此類的評估實行不易,一來是課程評估與實際課程相隔太遠,同仁們容易遺忘;二來是課程與工作不一定能一一對應得很好(ex.上過溝通課程之後,溝通能力是否真的提昇?)

只是,若教育訓練最終想達成「提升績效」的目標,仍需加入更多元的評量方式檢視學習成效,否則,教育訓練如果只變成員工福利之一,會很可惜。

另外,這次講者提供「一年全盤檢視一次課程內容」的做法,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案。

(補充文章:<教育訓練過頭 奇異難辭其咎?>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11675

 

4. 寫到這,突然有種「人資不管進行何種業務,都是在搭起橋梁」的感覺。教育訓練,也是公司目標、員工需求之間的橋梁之一

如果只把開課當成例行性公事,OK,大家開開心心上課,HR輕輕鬆鬆調查滿意度就好;就像築一道便橋。

可是如果再把教育訓練深化,會更好,可以再探究出不同問題、需求等;就像築一座有燈光的水泥橋,除了滿足最基本的交通要求外,也能達到其他功能,例如美觀。

 

總之,本來對「教育訓練」業務的印象,就只是按表操課;

但從兩位前輩的分享中,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想法、態度和行動,其實蠻感動的。

只要有心,處處都可以創造不同!

arrow
arrow

    史黛西 Sta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