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一陣子,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非常火紅。書中探討的「課題分離」,正是達到「如何變得自由」的關鍵。

接續第一集的「如何變得自由」,第二集探討「如何變得幸福」。

同樣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,不斷進行抽絲剝繭的思辨...

 

故事又是從同一位年輕人開始。

在上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,年輕人和哲學家辯論阿德勒的心理學後,滿懷勇氣地開始到學校教書。但三年後,年輕人發現阿德勒心理學根本無法在教學現場中起良好作用,

於是,他又帶著滿腹疑問來到了哲學家的書房...

 

         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.jpg


前言「無論任何人,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」

但所謂的幸福,不會是停在原地。一定要有改變的行動,並且持續不斷前進,才能得到;並且,為了得到幸福,每個人都要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。

 

Chap1. 可惡的他,可憐的我

複習:「課題分離」: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,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;相反的,別人也沒必要滿足你的期待

1.「自立」: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人自立。從「尊敬」開始。

2. 所有的人際關係,都從尊敬開始:對於他人可以「發展成自己獨一無二模樣」的用心觀照,可以如實看待每個人,不因表現而有所差異

尊敬,也是鼓勵、賦予他人勇氣的原點。強迫的尊敬不是真正的尊敬,儘管聽從,卻不是真正的相信,沒有真正的「關係」存在。ex.老師吼叫,叫學生安靜,學生會安靜,並不是因為尊敬老師,而是尊敬權威

尊敬的基礎:關心「他人在意的事」,就是同理心和社會意識:「用他人的眼睛去看、用他人的耳朵去聽、用他人的心去感受」,是陪伴他人的態度

3.人生的「目的論」:人不受過去影響,而是依照現在的「目的」過日子;也就是說,決定自己人生的,是活在當下的自己。我們有權利隨時決定自我。

被過去影響的原因是:害怕改變帶來的不想改變過去。

過去並不存在,只是人依據現在的看法所認為的(現在決定過去),記憶只會篩選和自己「目的」相符的留存。

4.人生的三角柱:

想像你遇到不順心的事,而在你面前有一個三角柱,三面分別是:可惡的他、可憐的我、今後該怎麼辦

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抱怨:抱怨他人、並認為自己很可憐,但真正有用的是今後該怎麼辦

如何行動、解決,才是重點:過去不存在,只有當下的我和行動

 

Chap2.為何否定賞罰

1. 不可以責罵或稱讚:(不好的)行為是因為出於無知、希望引起注意

2. 脫序行為五階段:

 a.獲得稱讚-只是在做獲得稱讚的事,並不是好的行為本身;若無人稱讚,不會做適切的行為

 b.引起注意-不在意是否得到稱讚,目的只要引起注意 ex.做壞事、表現無能

 c.權力鬥爭-不順從、反抗,以誇耀/證明自己的力量ex.不聽話

 d.愛的復仇-針對不認同我的人。無法得到愛的關注,轉而在憎恨中尋求關注ex.重複對方討厭的事/-變成跟蹤狂/自殘/繭居,藉由傷害自己,控訴「我會這樣都是你害的」,並尋求第三人協助

 e.證明自己無能-討厭自己,覺得自己無法解決任何課題;從一開始就放棄比較輕鬆。拒絕任何課題和期待。

3. 歸屬感:有一部分是來自於「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地位」

4. 暴力、責罵無用:把重點放在「今後該怎麼辦」的行動上    ※暴力:最快速的溝通手段,強行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要求,像是拿著槍與別人溝通。但暴力是不成熟的表現,使他人離尊敬你愈來愈遠

5. 未成年狀態:無法自立、無法為自己負責(仰賴他人指示過生活)

6. 支配者的心態:幫孩子做決定,不想因為他做錯而責怪自己(p.131)

    →轉換成「支持者」的心態:幫助他人自立,在貢獻感中找到幸福,不涉入任何判斷,但提供必要的資源

      (課題分離的概念:做這樣選擇的後果由誰承受-自己的人生,可以自己選擇)

 

Chap.3 由競爭到合作

1.否定「用稱讚讓人成長」:無賞罰、無競爭: 即使表現好也不能稱讚

如果人以「受稱讚」為目標→產生競爭→產生上對下(縱向)關係,也會影響個體的自立。

2.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:群體以合作為原則(橫向關係)

3. 認同課題: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認同需求

    (1) 每個人都有「體會自己做不到」的自卑感。但因自卑、脆弱而合作、以群體面對&創造更多。      

    (2) 因為脆弱,想要和其他人有所連結→產生社會意識。

    因此,社會意識是本能性的,而非學習而得。

4.人為追求歸屬感、獨一無二之感,而有競爭。但此種競爭並非由別人的讚美、認同取得,而是自己要認同自己(自立)

5.自立以後,學會尊重,將人人視為平等的「朋友」,以平等的看法進行互動

6.讓自己變得幸福:面對人生任務

 

----

Chap1~Chap3 從個人相關的課題出發,到基本的人際關係價值觀。除了複習個人的課題分離、自立與行動外,也強調「尊敬」是人際關係的基礎。我們應該如實看待每個人,建立合作關係。也就是說,將自己的內心照顧好後,才有健全的價值觀面對各種人際關係。

就自己的經驗而言,「課題分離」在出社會工作後,比在學時來得重要許多。尤其是對容易把挫折、壓力扛在自己身上的人。他們太容易把自己的責任擴大,順便把他人的課題攬在身上,結果就是自己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情緒和負擔;而職場的人際關係比起學校複雜許多,若要在人際相處上感到自在,課題分離是不得不做好的第一步啊!如果對於此議題有更深的興趣,不妨再複習第一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喔~

本書未完的部分,我們下篇待續~

 

arrow
arrow

    史黛西 Sta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